欢迎光临江苏时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衡水阜城县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探访

本报记者 张月亭 

初冬时节,阜城县河北柯朗服饰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厂房里,缝纫机的“嗒嗒”声此起彼伏。裁剪、缝制、熨烫、折叠……一片片布料在工人手中转动,很快变成一件件成衣。忙碌的景象让人感受不到这是传统服装生产淡季。 

“目前我们的生产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预计今年销售额能够达到6亿元。”柯朗服饰总经理孙震介绍道。 

不仅柯朗服饰,放眼阜城县经济开发区,华兴服装、恒通制衣、恒利制衣等阿拉伯民族服装龙头生产企业更是产销两旺。 

由几家小作坊起步,历经40余年的发展,目前阜城县纺织服装企业已有50多家,逐渐形成了以阿拉伯袍、阿拉伯裤等中东服装及欧美休闲服装为主要产品的纺织服装产业,产品出口到亚、非、欧、美等地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完成销售收入11.55亿元,上缴税金3526万元。 

从无路中寻觅出路 变小作坊为大产业 

阜城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原县外贸服装厂因经营不善倒闭。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凭借原有外贸业务基础,部分下岗职工索性自主创办起小服装加工厂,继续从事中东服装生意。 

经济主要依赖石油出口的中东地区,各种轻工类商品基本依靠进口。据不完全统计,仅纺织服装业一项,每年就有上百亿美元的市场。因水资源严重匮乏,当地所需阿拉伯服装多为一次性消耗品,产品需求量巨大。虽然从事的是较为低端的服装加工生意,但是凭着薄利多销,几家小工厂很快站稳了脚跟。 

阜城县华兴服装有限公司就是早期创立的几家服装公司之一。原外贸服装厂倒闭后,公司总经理高秀娟和另外7名下岗女工一起创办了华兴公司。2004年,中东局势紧张,华兴公司不顾潜在风险,坚持按照合同完成订单并发往西亚。结果,四集装箱服装因为战争因素长期滞留阿联酋迪拜,最后只好转往北非处理。虽然蒙受了不小的损失,但良好的信誉为公司赢得了大批顾客,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华兴公司也逐渐发展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中东服装生产、出口企业。 

在几家龙头企业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中东服装生产行列,阜城县纺织服装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为积极扩张产业群体,大力推进产业升级,阜城县在县城工业区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和加工摊点的有效聚集。同时,他们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围绕产业上游的纺纱、织布、印染以及下游的绣花、包装等环节增投入、上项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不断提升产业实力和水平。 

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华兴服装、恒通制衣、恒利制衣等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各公司都成立了自己的企业研发机构,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在中东地区注册了“华兴”“哈衣达”等商标,努力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全县逐步形成了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导、各加工摊点蓬勃发展的良性产业格局。 

截至目前,全县纺织服装企业数量达5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家,具有自营出口权企业7家,辐射带动绣花、缝纫等加工摊点350余家,从业人员达7200余人。阜城县也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出口服装生产基地、我国最大的阿拉伯男袍生产基地,阿拉伯男袍销量占中国出口中东市场销量的近30%。 

从变局中开新局 由“单打一”到“两条腿”走路 

市场打开了,但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发展力不足、品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困扰着阜城纺织服装业。 

聚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阜城县全力引进了河北柯朗服饰有限公司欧美服装生产基地项目。这个项目由天津德泰滕达进出口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属京津产业转移项目。公司主营服装、纺织品国际贸易业务,产品涉及十多个大类、上千品种,产品畅销美国、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柯朗公司的入驻,结束了阜城纺织服装产品“单打一”的局面,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2019年,柯朗建成投产当年即上缴税金900万元;2021年,年产值达到5.3亿元,上缴税金1099万元。 

结合本地产业集群特色优势,阜城县把柯朗、华兴等重点项目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举措、积极作为,充分发挥重点项目的引领带动和突破支撑作用,推进华兴、柯朗两家龙头企业在提升自主研发、市场营销、品牌运营能力的同时,积极打造集生产加工(织布、印染、绣花、裁剪、缝制)、研发设计、出口与内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服装加工企业和产业发展基地,致力于将阜城打造成为我国北方阿拉伯民族服装生产基地和欧美休闲时装生产基地。 

今年,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结合市“三个一”清单,阜城县对纺织服装产业规划进行了调整,未来将重点围绕产品研发、创新平台、品牌创建、龙头带动等方面,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推动产业集群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在危机中育新机 变制造为“智造” 

华兴服装绣花车间内,几十件服装一字排开,36头激光绣花机快速移动,只需一名女工照看,就可同时完成30余件衣服的绣花工作。 

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早已取代昔日的脚踏缝纫机,并在智能化改造下不断蜕变。“变化太大了。我们当时都是一台缝纫机打天下,现在设备都已经更新好几代了。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做服装生意,当时只是个小作坊;1996年建立公司,启动资金只有8万元;现在公司已发展到400多人,年产值上亿元。”高秀娟感慨道。 

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智能制造成为服装生产企业转型升级必须面对的课题。“守摊子”式的产业发展道路注定不是坦途,只有打破原有格局,才能激活动能。 

今年以来,阜城县大力推进产业智能制造,全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在纺织服装产业的融合应用,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纺织经济发展新动力;支持华兴服装公司加快推进服装生产设备改造项目,加大投入力度,做好智能绣花机、单流程智能生产线等生产设备的引进和利用,提高企业的生产装备水平;恒利制衣、柯朗服饰公司利用厂区搬迁改造项目,淘汰一批旧设备,新上智能数码绣花机等一批大型、尖端的智能服装生产装备,企业的整体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电脑绣花一体机、物联网缝纫机、自动裁床机、自动铺布机……越来越多智能设备进入到阜城县的纺织服装企业;牵手东华大学,打造省级研发中心(穆斯林民族服装工业设计中心);加强与天津工业大学、苏州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国内顶尖纺织科研院校的合作交流,每年举办2至3次校企合作推进会,进行技术交流;每年到专业院校举办1至2次招聘会,引进专业人才…… 

借智引智,阜城纺织服装产业正努力跑出“加速度”。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江苏时报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4 by 江苏时报 js.zjxxinw.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